四次IPO无果 ,喜马拉雅向现实低头 。亿美元腾雅估
作者 | 郝文、讯音高岩
传了多时的乐喜“喜马拉雅卖身腾讯音乐”的消息,终于靴子落地。马拉
6月10日 ,值缩腾讯音乐娱乐集团(以下简称“腾讯音乐” ,卖身TME、亿美元腾雅估HK1698)正式宣布以12.6亿美元现金加股权的讯音形式全资收购喜马拉雅;收购完成后 ,喜马拉雅将成为腾讯音乐旗下的乐喜全资附属公司 。
图源:公告截图
这是两家音频巨头多次绯闻之后的“终于官宣” 。
自从2018年起,值缩腾讯音乐就与喜马拉雅有过多次交易传闻;直至两个月前,卖身还有多家媒体报道称腾讯音乐将以24亿美元现金收购喜马拉雅。亿美元腾雅估
然而,讯音这场收购的最终成交现金为12.6亿美元;公告显示 ,除现金外,腾讯音乐付出的代价是5.1986%的A类普通股,以及向喜马拉雅创始股东分批发行不超过总股本0.37%的股票 。据中金公司测算总对价约28.54亿美元,还较之前传闻的价格高了4亿多美元。
截至北京时间6月11日收盘,腾讯音乐美股和港股分别下跌0.92%、1.43% 。
图源 :百度股市通截图
喜马拉雅多年冲击IPO未果 、行业估值的回调,以及喜马拉雅自身的增长瓶颈,都让这场并购在多年拉锯之后 ,以一个“打折成交”的方式落幕。
喜马拉雅多年来的窘境并非只是其自身原因,也有行业受视频等新媒体崛起的影响而整体下行的因素。以2020年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的荔枝FM为例,其上市伊始市值超6亿美元,如今仅剩1481.7万美元 ,可谓跌到了脚后跟。
接下来,无论是对腾讯音乐还是喜马拉雅而言,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。首先是,无论腾讯音乐还是喜马拉雅,作为音频市场的两大巨头 ,这场收购是否面临反垄断审查?以及这场迟来的联姻 ,将如何重塑中国的在线音频格局 ?
对于此次收购 ,喜马拉雅方面发表声明 ,称被收购后将保持现有品牌不变、产品独立运营不变 、核心管理团队不变 、公司战略方向不变;喜马拉雅高层方面还向媒体表示 ,2025年其员工在岗位、薪酬、福利和期权安排等方面也不会发生变化。
在喜马拉雅公司联合创始人陈小雨 、余建军看来 ,与其单打独斗,不如共享资源、共同研发 ,把精力用在真正提升用户体验和创作者收益上 。
6月11日上午,喜马拉雅组织了一次关于收购的非常简短的内部线上沟通会 ,参与的人员主要是核心成员;由人力VP主持 ,联席CEO余建军发言,另一位联席CEO陈小雨并未上台发言。有媒体报道称,余建军一开口就哭了 。
换位思考不难理解 ,成立13年 、4次冲击IPO未果 ,最终“卖身”给互联网大厂 ,作为创始团队的不甘心和无奈也是人之常情。余建军拉拉杂杂说了很多,提到“还有很多流程要走 ,两边会有一年交割期”;他的发言结束后,人力VP收尾简单讲了几句 ,沟通会便迅速结束了。
对于喜马拉雅而言,这场并购不仅是一纸协议的落定,更像是其独立征战多年的“务实”妥协 。
作为在线音频行业的龙头老大,喜马拉雅经历了12轮融资 ,背后机构阵容可谓豪华,合计融资额近百亿元。然而,喜马拉雅的最后一轮融资停留在2021年4月 ,当时投后估值折合人民币超过43亿美金(约300亿元)。如今在4年后,其估值却已经缩水了约三分之一 。
众多投资机构带来的退出压力不言而喻,2021年也是喜马拉雅首次冲击IPO上市的起点 。2021年5月,喜马拉雅曾首度寻求美股上市,又在四个月后撤回;后来于2021年与2022年先后在港交所提交IPO申请且更新招股书,但依然未有下文;2024年4月13日 ,喜马拉雅第四次递交了招股书 ,但这一次,依旧无果 。
从美股到港股,从2021年到2024年,喜马拉雅四度冲击IPO,最终全部折戟。外界看到的是一次次递表更新、业务调整和估值重估的消息 ,背后却是这家公司在资本寒冬中路越走越窄的现实困境。
在多次冲击IPO未果后 ,喜马拉雅进行了大规模人员调整。据“趣解商业”了解,2021年末 ,喜马拉雅全职雇员数量还有4342名 , 2023年末时只剩2637名,裁员超过1700人 。多位内部人士曾透露,喜马拉雅在2023年底曾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裁员,2024年也进行了两三波的人员汰换 ,最新一波组织变动是在2025年年初。
公开资料显示,仅2018年到2021年四年间,喜马拉雅就合计亏损了99亿元,直至在2023年才实现了2.237亿元的经调整盈利